- 关键字1
- 关键字2
- 关键字1
山海相约共探新校发展路,理念共鸣同谱育人新篇章。2025年7月7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仙居学校的46位教育同仁在袁春红校长的带领下,莅临华东师大附属青岛学校&崂山区实验初中和合肥路小学考察研修。两校围绕 “新校内涵建设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主题,展开了一场理念与实践的交流和深度研讨。
这场跨越山海的教育之约,既是两校教育智慧的碰撞,更是对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共同求索。
校园探微:
文化育人的隐性课堂
在王昌涛副校长的引导下,仙居教师团队漫步校园:智慧教室里的互动屏幕实时连接着知识与思维,特色展区里学生的科创成果与艺术作品交相辉映,走廊上的成长足迹墙记录着每个生命的绽放…… 从空间布局到细节设计,处处彰显 “以学生为中心” 的办学初心,让 “文化育人” 不再是抽象理念,而是触手可及的教育场景。
主题分享一:
智慧教学与课程创新的 “崂山答卷”
王昌涛副校长以《适性赋能,多元共生》为题,从课程情境、课程哲学、课程目标、课程框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七大角度,系统解读 “精博课程” 体系:从 “精” 于核心素养的夯实,到 “博” 于多元潜能的激发,课程框架既扎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又生长出科创、艺术等特色校本课程。他特别强调 “技术赋能” 的实践 —— 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实现学情实时分析,让教学从 “经验判断” 转向 “数据驱动”,这一质量保障机制,正是学校应对 “教育提质” 需求的核心策略。
刘金娥副校长以《基于作文创编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为主题,围绕 “破解写作教学难题” 的问题,分享了“我的一本书 —— 个人文集创编” 的项目式学习推动写作教学革新。通过 “选题 — 调研 — 创作 — 修订 — 出版” 的完整流程,将学生与生活、社会、学科知识紧密联结。这一校本课程不仅回应了 “项目式学习设计” 的需求,更以科学量化的评价标准(如创意指数、逻辑清晰度),构建了过程性评价的鲜活样本,彰显 “精慧语文,多元发展” 的教育理念,通过语文教学唤醒学生潜能,让语文成为有温度、有厚度的学科。
主题分享二:
衔接教育与协同育人的 “温度实践”
陈靖副校长以《衔接教育助成长,精心培育享卓越》为主题,围绕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施与衔接项目的设计,分享了学校在德育课程体系、衔接项目设计与实施、衔接项目课程目录、衔接项目评价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陈校详细介绍了“小升初、7升8、8升9”三阶衔接体系,从心理适应、习惯养成到学科准备,全方位为学生搭建成长阶梯,这一体系正是应对 “教育提质” 中 “衔接断层” 问题的系统性方案。
学生处主任杜金柱的家校协同经验,更是引发强烈共鸣。“家长智库” 汇聚家长专业资源开设特色课程,“父母课堂” 破解亲子沟通难题,“亲子实践日” 让教育走出校园…… 这些 “家校合作工作法” 不仅构建了长效沟通机制,更通过 “应急响应机制”,将家校社协同从 “活动形式” 深化为 “育人合力”,画出教育最大同心圆。
骨干教师梁艳杰以《五育融合,赋能成长,构建阳光奋进的班级共同体》为题,分享班主任工作智慧。从 “晨读分享会” 培养表达力,到 “班级责任岗” 强化担当意识,再到 “运动打卡挑战赛” 激发活力,班级管理通过多元评价激发学生潜能,构建起充满凝聚力的班级共同体。这一实践既体现了 “班主任队伍建设” 中 “班级文化培育” 的特色,也践行了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中 “品德发展、社会实践” 等维度的评价理念。
签约共建:
共赴高质量发展路
华师附属青岛学校周敬山校长与华师附属仙居学校袁春红校长签署友好合作协议,共同约定未来三年实施 “四个一” 工程。两校将通过教育教学交流、师资培训、学生交流和校园文化共享,共同提升办学水平。
从 “文化育人” 的校园环境,到 “精博课程” 的适性赋能;从智慧教学的技术硬核,到家校协同的教育温度 —— 崂山实验初中的实践,正是对 “新校内涵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的生动诠释。这场校际交流,不仅是经验的分享,更是教育初心的共鸣。当 “山海相拥” 的情谊化为携手前行的动力,两校的探索必将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更多鲜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