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字1
- 关键字2
- 关键字1
9月22日下午,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发展部党支部与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考试与评价研究院联合教工党支部来到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以下简称静教院附校),联合组织开展“‘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学习。

首先,静教院附校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张人利做了“控制学生作业的量 提高学生作业的质——‘双减’背景下的科研视角”的主题报告。张校长在经验分享中着重介绍了在“双减”和“五项管理”背景下,静教院附校如何抓住“减负”核心,针对作业“控量提质”采取的五大做法:1.建立各年级各学科的“作业量”常模;2.提出“家长”“学生”两个举手制,关注“人”与“人”的差异、“天”与“天”的平衡;3.实施作业分层,视不同学业基础,分别布置“基础作业”“整体作业”和“荣誉作业”;4.抓好作业设计、布置、批改、跟进“四个环节”的研究;5.丰富作业类型和形式,增加主题性、实践性、研究性、跨学科的作业,以提高作业的“质”来控制作业的“量”。此外,张校长还介绍了静教院附校新校区的设计理念,由于校长深度参与了学校建筑的规划与设计,虽然仅有22亩的占地面积,但学校从景观设计到功能设置都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契合了九年一贯制的学段特征,为实现“优质均衡”“五育融合”提供了充分而巧妙的硬件支持。

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陈玉琨教授指出,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与接受能力来布置不同的作业,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是“规范+选择”“合格+特长”的办学思想体现。陈院长进一步强调了“双减”的时代背景,是在我党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背景之下,亦是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之下,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保障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作出的重大决策。在总体思路上,“双减”工作瞄准了一个定位,将校内“减负提质”作为治本之策,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发展部副部长冯剑峰也结合华东师大集团化办学的实际情况做了交流,有“负”可减的背后,往往是有“质”可提,随着“双减”政策、五项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很多学校都意识到要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就必须关注作业,但后续学校作业改革还面临一系列挑战,希望静教院附校能更多地为华东师大的附校,尤其是新建附校辐射成功经验。

在张校长的带领下,全体党员同志参观了校园,充分感受到静教院附校是校长与全体教职工共同打造的一个“艺术品”,“议空间”“方圆辅导室”“跨学科实验室”“地下运动场”等等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

“双减”工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民生工程。通过本次学习,党员同志们更深刻地认识了“双减”工作的意义和实践价值,“双减”政策的落地是重塑全民教育价值观的过程,是教育机制体制重建的过程。为全面实现“双减”工作目标,必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业设计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针对推进学校课后服务、减轻考试压力、完善质量评价等作出系统安排,只有以“深、细、严、实”的工作作风全链条推进,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才能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落地,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学校回归教育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