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基础教育学科教研联盟生物组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举办了主题为“聚焦生物学学科关键能力,探索高三复习课教学模式创新”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围绕高三生物复习课的教学创新展开,旨在通过主题式单元化知识结构重构和“问题链-任务群”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在复杂科研情境中的生物学关键能力,推动核心素养导向的高效复习模式发展。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参与,线上、线下累计观看人数达1860人。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袁芳致辞
课例展示:科研反哺教学的生动实践
一附中张梦老师以“生物工程技术手段治疗糖尿病的策略”为情境,设计了一节高三复习课。课堂以“如何让小鼠肝脏细胞感知气味分子信号并降低血糖”为驱动性问题,通过“情境场-问题链-反馈环”模式,引导学生设计治疗糖尿病的生物工程方案。张老师还通过搭建“思维导图式”模型,帮助学生将抽象思维具象化,培养工程学思维与模型建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张老师课堂中的科研情境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叶海峰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叶教授本人也亲临现场,聆听学生的想法,为课堂增添了科研氛围。
专家讲座:前沿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叶海峰教授作了“控制遗传学技术与智能活体药物”的专题讲座,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光控基因环路、智能活体药物递送系统和无创治疗糖尿病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他还展示了“生物-电子融合系统”的最新突破,为中学教师描绘了合成生物学从“造物致知”到“造物致用”的发展图景。叶教授的讲座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也为中学教师提供了将前沿技术融入课堂的启发。
专家点评:教学模式的优化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沈桂弟和上海市延安中学特级教师王石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两位专家认为,本次课堂主线清晰,情境新颖,较好地落实了生物学学科关键能力。他们建议,课堂可以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工程学方案,鼓励大胆假设与求证,提升学生的主动研究能力。
活动总结:学科育人的高度体现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禹娜教授对活动进行了总结。她指出,张梦老师的教学设计以前沿科研成果串联核心概念,创新了复习课模式,同时传递了科学研究方法和民族自信。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为高三生物复习提供了新思路,展现了生物学教育改革中学科育人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