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字1
- 关键字2
- 关键字1
2019年6月26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上海市历史学会、上海市历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联合《历史教学问题》杂志社、虹口区历史学科培训基地以及青浦区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于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举办了主题为“读史与教史”——吕著《中国通史》读书会。
本次活动受邀专家和嘉宾有: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驻院研究员、吕思勉研究专家张耕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兼职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姚大力;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虞云国;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世界史研究会副会长、《历史教学问题》杂志社主编沐涛;《历史教学问题》杂志社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教研室主任李孝迁;《历史教学问题》杂志社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林广;《历史教学问题》杂志社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月琴。
活动第二环节为专家点评、评奖以及颁奖。虞云国先生肯定学员准确把握了吕著《中国通史》“社会性”“通贯性”“平民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征,认为学员的报告既做到了中观上注重专题与教学的结合,也做到了微观上注重课堂案例的具体分析。同时,虞教授也提示学员要注意将吕先生的观点与教学实践融会贯通,要回味,要比较,要多思索是否“话中有话”,切实做到“了解之同情”与“心通意会”,因为吕先生凝练的语言文字风格亦有其时代意涵和特殊语境。姚大力先生首先从“回到传统,才能更新传统”的角度言及吕思勉先生与历史教育的关系。谈及中学历史教师的阅读,他认为中学教师与中学生还是以阅读教科书为主,因此,要善于从吕思勉、钱穆等具有从教经历的史家的思想中,汲取养料,充实自己,这也是教师学养积淀的重要方式。其次,姚教授还从“中学历史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的问题,谈到中学历史教育应该提供学生一个开放、准确、简明的框架,由感知历史的方向去教学历史,而不是教给学生观念性、理论性的教条。他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注重培育学生正直、良知、同情以及开放的心情与心态,“爱国主义如果脱离道德修养是十分可怕的”。再次,姚教授提出了与虞云国先生相似的观点,认为要避免落入“常识的陷阱”,运用吕先生的史识与观点要辨析其含义,联系其时代背景。张耕华先生着重谈了读书研方法并迁移至教学、与教学结合的问题,勉励学员要读书启思、常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