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News Bulletin

关键字文章匹配

  • 关键字1
  • 关键字2
  • 关键字1

读史与教史 ——写在“吕著《中国通史》读书会”之后

时间:2019-06-26浏览:40设置

      2019年6月26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上海市历史学会、上海市历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联合《历史教学问题》杂志社、虹口区历史学科培训基地以及青浦区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于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举办了主题为“读史与教史”——吕著《中国通史》读书会。

      本次活动受邀专家和嘉宾有: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驻院研究员、吕思勉研究专家张耕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兼职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姚大力;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虞云国;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世界史研究会副会长、《历史教学问题》杂志社主编沐涛;《历史教学问题》杂志社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教研室主任李孝迁;《历史教学问题》杂志社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林广;《历史教学问题》杂志社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月琴。

      本次读书会选择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为读本,其内容周赡各领域,通贯各时代,带领读史者于大视野中观察史事的不同侧面,于长时段中探寻史是的演进逻辑。作为教师的吕先生,是中学历史教师倍感亲切的史学大家,是可以通过阅读其著作而与其进行对话、交流与沟通的最佳人选。是故,本次活动的指导思想拟为:“体悟先生‘为学术而努力,为教育而尽瘁’的精神”。
      活动第一环节为各基地共38位学员围绕“绪论:‘历史’与‘史学’”“如何评价帝王作为”“如何解释典章制度”“如何讲授生计经制”“如何看待学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如何认识王朝治理的得失”“如何阐释王朝盛衰的缘由”“如何叙述近代社会的变迁”8个板块的基本谱系,在先期查阅资料,立足教学撰写读书感悟的基础上,向专家及同仁展示、分析了各自的设计与理解。

      活动第二环节为专家点评、评奖以及颁奖。虞云国先生肯定学员准确把握了吕著《中国通史》“社会性”“通贯性”“平民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征,认为学员的报告既做到了中观上注重专题与教学的结合,也做到了微观上注重课堂案例的具体分析。同时,虞教授也提示学员要注意将吕先生的观点与教学实践融会贯通,要回味,要比较,要多思索是否“话中有话”,切实做到“了解之同情”与“心通意会”,因为吕先生凝练的语言文字风格亦有其时代意涵和特殊语境。姚大力先生首先从“回到传统,才能更新传统”的角度言及吕思勉先生与历史教育的关系。谈及中学历史教师的阅读,他认为中学教师与中学生还是以阅读教科书为主,因此,要善于从吕思勉、钱穆等具有从教经历的史家的思想中,汲取养料,充实自己,这也是教师学养积淀的重要方式。其次,姚教授还从“中学历史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的问题,谈到中学历史教育应该提供学生一个开放、准确、简明的框架,由感知历史的方向去教学历史,而不是教给学生观念性、理论性的教条。他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注重培育学生正直、良知、同情以及开放的心情与心态,“爱国主义如果脱离道德修养是十分可怕的”。再次,姚教授提出了与虞云国先生相似的观点,认为要避免落入“常识的陷阱”,运用吕先生的史识与观点要辨析其含义,联系其时代背景。张耕华先生着重谈了读书研方法并迁移至教学、与教学结合的问题,勉励学员要读书启思、常读常新。

      资深特级教师李惠军曾言道:“一个没有阅读量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有思想深度和开阔视野的教师,也必将成为历史教育进程中的落伍者和哑语者”。基地主持人、资深特级教师周靖在其面向中学历史教师  举行的题为《学术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再启蒙”》的讲座中倡导:读经典史书要把书当书读而非当材料读,非为片面追求“史料教学”的形式对经典史书进行片言只语、断章取义、郢书燕说式的解读。因此,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治史三书》、吕著《中国通史》等系列读书活动,中学历史教师在阅读经典中汲取养料、开拓视野、认知事实,理解史家对于历史现象的独特解释、历史事实的准确叙述以及历史理路的精到把握。如此,才能逐渐延展历史思维,提升历史认识,步出旧有的程式和格局。这一过程正如周靖老师所言,是历史教师学术素养“再启蒙”的过程。
      读史广视域、读史明视角、读史重理解、读史研方法,以读书会的形式,在由史家、教师与学生构成的历史认知与传递的场域中,教师历史思维品质获得提升。然读史的最终目标是为教史,是为育人,经由教师的媒介与转化作用,培育学生独立、理性和富有创见的历史思维品质。可见,读书会意义深远。


返回原图
/